又一个艰难辉煌并在大变革中获得新生的企业群体——祝贺陆阳、沈云福近作《奋楫者先》出版发行

发布日期:2023-03-29

  似乎是时过境迁,如今谈论乡镇企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声音越来越小了。这虽然让我们这些与乡镇企业结下深厚感情的人感到一些失落和无奈,但再辉煌的历史也会被一页页翻过去,重要的是必须客观地留下并尊重每一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上面这段文字,是2007年11月我为曹惠安、曹玮《历尽艰辛铸辉煌——武进乡镇工业半个世纪创业历程》作序的开场白,反映了当时有些感慨的心情和期盼。14年后,收到陆阳、沈云福同志近作《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以下简称《奋楫者先》),自然感到特别高兴。

(图为《奋楫者先》首发式海报)

  无锡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既是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乡镇企业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我国少有的工业化“双源地”。在21世纪头的10年里,无锡先后建成开放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形成了展示我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掠影的“兄弟馆”。接着,陆阳、沈云福同志于2015年编著出版了《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今年又合著了《奋楫者先》这部用纪实手笔为两轮经济接续发展作传的“姐妹篇”。无锡人如此尊重历史,重视建馆出书、以史资鉴,确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奋楫者先》,是两位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带着使命感,收集梳理大量资料,精心构思,不辞辛劳地写就的心力之作。全书在叙述时段上上接1956年,以原无锡县为主体,分起步、升腾、磨砺、转型四个部分,用40多万字的篇幅叙事讲史,回顾了无锡乡镇企业的缘起、发展和改革历程,讲述了农村基层和企业干群风雨兼程、开拓前进的奋斗业绩和新一代锡商的创业和成长故事,揭示了无锡县这片“乡镇企业热土”的炼成过程和辉煌成就,以及在服务“三农”、实现小康和引领江苏乃至全国乡镇企业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这本三易其稿而成的纪实作品,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文风朴实、图文并茂,以编年体全程还原了无锡乡镇企业的历史场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娓娓道来,真实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写书存史,读史明智。作者为乡镇企业的过来人和后来者,奉献了一本重温、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好书。

  无锡是我的家乡,在县里工作过十来年。似乎有不解之缘,自1977年底到省级机关后虽多次变动岗位,但工作上一直没有脱离乡镇企业,还当过七年多省乡镇企业局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见证了无锡和江苏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过程。我翻阅着案头厚厚的《奋楫者先》文稿,一边思考、一边回忆,诸多往事引发出一些联想和感悟。

  一、乡镇企业这件大事历史不会忘记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和农村改革的重要产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和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首先开始和取得突破的。在对全局深具影响的几件改革大事中,就有两件发生在农村,一件是分田到户,再一件就是乡镇企业。这两件大事,都艰难曲折地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前,那时称为“包产到户”和“社队企业”;都突破、普及于改革开放之后,称谓也相应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对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即由此推动和促进下,基本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开辟了解决“三农”问题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并成为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先导力量,推动和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这两件大事,历史不会忘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有关活动中,都有这两件大事的身影。当我在最看重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著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中,看到乡镇企业实至名归地列为我党百年大事之一,感到特别亲切和欣慰。

  乡镇企业曾是江苏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公认的乡镇企业强省、“苏南模式”的故乡和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排头兵。对这件常引以为荣的大事,江苏人当然分外珍惜,牢记在心。在上述各项庆祝活动中,江苏省各级各地都通过有关会议、展览和媒体,宣传了乡镇企业的辉煌历史和重大贡献,《新华日报》、广播电视及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均作了专题报道。史志部门、有关单位和一些热心人也做了不少工作,如编辑出版的专著就有省委党史办的《江苏乡镇企业发展实录(1949—2010)》、江苏省政协文史委的《异军突起——记忆苏南模式》和原省乡镇企业局的《江苏乡镇工业志》。在无锡,市里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乡镇企业“四千四万”精神培训基地,堰桥镇建有“一包三改”纪念馆,红豆集团等许多企业厂史室展示了有关历史资料,还出版了沈云福《异军先锋——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观澜记》等著作。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应继续努力。

  总之,乡镇企业这件大事历史不会忘记,我们应更好地记住和尊重这段不能忘却的辉煌历史。

  二、又一个艰难辉煌并在大变革中获得新生的企业群体

  何谓乡镇企业?那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就是说,乡镇企业是上述各类农村企业的特定称谓,为中国所独有。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从艰难起步以来,历经坎坷起起落落,然后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公私合营”获得新生,之后基本上都改制为国营企业,“民族工商企业”这个称谓也逐渐被众人遗忘。《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这本书,就反映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经历的这一发展和变迁过程。

  乡镇企业的起步、发展和变迁,其实与民族工商业相仿,是又一个艰难辉煌并在大变革中获得新生的企业群体。不同的是分为两个部分,走了两条路径,最后殊途同归,浴火重生。

  一是社队集体企业。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几乎在民族工商业完成“公私合营”的同时,源于农村传统手工业和家庭作坊的农村集体企业,在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过程中应运而生、萌发起步,那时称之为农业社的社办工副业。接着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经历“大起大落”的公社工业在整顿中几乎全部“下马”,在基层干部和农民悉心保护中留下的少量企业,有时还被批判为“地下工厂”。后统称为社队企业(亦称社队工业)的这些企业,在“左”的思想的干扰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夹缝求生”,多年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直至1970年中央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倡办“五小工业”后,社队企业才乘机重振旗鼓,逐步加快恢复和发展步伐,得以初步打开局面。改革开放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推动下,社队企业先是在中央“社队企业要有个大发展”号召下大力加快发展步伐,后是在“双轨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中努力扩大市场调节、特别是在“一包三改”改革的推动下异军突起,迎来发展高潮。

  二是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改革开放前,这些企业只能在“地下”状态经营,但一经发现就得挨批取缔。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企业作为“补充”得以“上地”逐步发展,打下初步基础。1984年,农村社队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

  从20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中央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社队集体企业在逐步加大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改制成产权明晰的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大部分转为个体私营企业;在中央确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也不断加快发展步伐。2000年后,这两部分企业基本上都“殊途同归”为民营企业,也不再承担支援农业法定义务。这样,原有的乡镇企业就都在改革中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冲破过去的所有制、城乡和行政分割界限,全面融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乡镇企业”这个特定称谓也随之淡出历史舞台。

  乡镇企业在半个世纪曲折发展中铸就艰难辉煌和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浴火重生的全过程,《奋楫者先》这本纪实作品都有真实详细的生动记述。例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红豆集团如何从两个家庭小作坊的合作开始,经历升格为乡办集体针织厂后的“三起三落”、经营体制改革后的起死回生、成长为省级集团并实行股份制改革、随集体股份退出回归民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成功上市的缘起、发展、改革和获得新生的全过程,如今它已成为充满活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可以说,红豆集团是整个乡镇企业发展、改革过程的一个缩影和典型样本。

  三、无锡社队企业的实践创新和主要贡献

  无锡、苏南乃至江苏全省、全国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中,社队集体企业长期处于主体地位,无锡的实践创新和所作贡献也主要体现在社队集体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之中。

  无锡社队集体工业(企业),一直是各级领导视察、调查研究,以及各类媒体、社科院校和有关期刊持续关注的一片热土。历届中央及省委多位领导的视察讲话,省、部和地、市的调研报告,以及大量报道和期刊文章,多次在江苏省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例如,1975年第10期《红旗》杂志以“大有希望的新生事物”为题发表省革委会调查组对无锡县社队工业的调查报告后,中央媒体连续报道无锡县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大力发展社队企业以及堰桥乡创造的“一包三改”经验后,全国各地来县参观学习人数多年超过十万人次。

  在江苏乃至全国社队企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中,无锡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步早,是我国社队企业的主要发源地。被誉为我国“乡镇企业第一厂”的春雷造船厂,1956年诞生于无锡县春雷高级农业合作社。一声春雷,揭开了社队企业起步发展的序幕。在时任农业部长廖鲁言[1]的及时肯定和无锡县委的推广下,江苏省内外许多地方纷起学习仿效,形成了一轮农业社办厂兴业的小热潮。随着春雷造船厂的发展壮大,其影响不断扩大。2000年,春雷村老书记与小岗村及经济特区代表等一起应邀参加了央视春节联欢会,并接受了现场采访。

  二是发展快,成为社队企业发展中的领跑者。在20世纪60年代“大起大落”后尽力保留的“火种”基础上,1970年起无锡县社队企业走上努力恢复、发展的快车道,发展速度在苏南、江苏全省和全国一路领跑,社队工业产值长期居于全国各县之首,产生了许多的全国“第一个”(如亿元乡镇、亿元村、亿元企业等)。1977年率先实现全县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1984年起发展速度更快,社队工业成为农村和全县经济的主体,被称为“乡镇企业王国”。1991年起,连续三届蝉联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名,被誉为“华夏第一县”。

  三是创新多,无锡经验在多方面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率先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发展口号。这个口号传播开来后,有力促进了各地加快建立农机修造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大办“五小工业”,推动了江苏全省乃至全国社队企业的较快恢复和持续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推动了社队企业的大发展,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走出了一条农副工结合、综合发展的新路子。无锡县闯出的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这个经验,江苏省委在1975、1978年两次总结推广,特别是在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肯定、媒体连续报道,尤其是在发表社论、重磅评论后,在全国逐步形成了理直气壮大办社队企业、通过农副工结合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新局面。

  ——在1966年就制定社办企业管理办法,就经营方针和企业登记、管理,劳力、资金、土地、设备来源和原材料供应,以及生产与销售、利润与分配和党的领导等16个方面,提出了明确意见和落实措施。例如,对社办企业利润的分配,规定38—50%企业自留,用于发展再生产和职工福利;其余上交公社,用于社办企业投资和支援农业基本建设、农技推广及农村小学补助等。这个管理办法,对推动江苏全省社队企业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以及履行支农义务,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精神一直沿用至1978年。

  ——总结和推广“一包三改”经验。无锡县堰桥乡于1983年率先把农业改革的“包”字引入社队集体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制和干部选聘制、职工合同制、浮动工资制,收到立竿见影的明显成效。无锡市、县委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后,江苏省委发文将堰桥经验推向全省。随着农业部的肯定、推广和中央媒体的连续报道,堰桥经验迅速由江苏走向全国,成为20世纪80年代社队集体企业改革的主流形式。由于“一包三改”较好地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积极性,进一步释放了“苏南模式”的内在潜力,加上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开始加快发展,从而促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发展高潮。

  ——首先提出和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在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的20世纪70年代,无锡县社队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干部职工,为打开两头在外的供销渠道,克服因白手起家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千方百计想办法,艰苦奋斗找活路,出现了很多生动事例。1973年2月,县物资局将供销人员千方百计、艰苦奋斗的做法和精神,提炼为“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四句话。鉴于当时历史背景的限制,无锡县委决定“四千四万”精神先在县内悄悄传扬,直至实行改革开放后才对外公开。尽管这样,“四千四万”精神在由下而上的倡导和由内而外的传播中,特别是在媒体将此称为无锡县社队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大力宣传报道后,迅速传遍全国城乡,不仅凝聚为乡镇企业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内在动力,而且成为各条战线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共同精神财富。

  无锡在上述这些方面所发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促进江苏全省乃至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很大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

  写到这里,我想还原一个前几年遇见的闲聊场景:甲说,乡镇企业好多年无声无息了;乙说,那是,自生自灭了;丙说,不,是一改革就土崩瓦解啦!说这些话的几位同志都上了一些年纪,旁边一小青年听不懂,就问什么是乡镇企业呀?

  我之所以说上面三条,多少与这类议论有关,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多了解乡镇企业缘起、发展、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变迁过程,尊重这段艰难辉煌的不凡历史。对此有兴趣的同志尤其是年轻人,建议认真读一下《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这本书,这对比较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真实面貌,体悟和传承乡镇企业人信念坚定和勇于奋斗的精神,将大有裨益。

  乡镇企业这一特定称谓虽已不为大众所熟悉,但获得新生的这个企业群体早已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成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主体,新一代企业家和各类技术、供销、管理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和成长,“四千四万”精神也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的贡献!

  应作者之邀,不揣浅陋,写下以上文字,权作为序。

(作者系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原局长)

 

【附注】本文转自《奋楫者先》序一,该书第3页有两处勘误:《奋楫者先》第3页第14行中的“改制为民营企业”本文改为“改制为国营企业”,第26行中的“在保守观念的干扰”本文改为“在‘左’的思想的干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