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四万”精神:无锡最珍贵的传家宝

发布日期:2023-03-27

  编者按:近日《江南晚报》以整版篇幅登载了《四千四万”精神:无锡最珍贵的传家宝》一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图文并茂地更形象还原和反映历史场景与创业者风貌,现分上中下三篇并配图进行了改编,以飧读者。

[上篇]无锡农村工业化早期的“草根秘密”

  题记:在无锡乃至江浙地带有—种精神很“出彩”,那就是“四千”精神。她发韧于草根和异军,流淌于企业和政府,扩散于整个社会,至今仍被转化演绎,广受赞誉。

  2023年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勉励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其中说到了发轫于江浙一带的“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听到这里,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唐诗,飘然而至耳畔,令人欣喜和激动。

  众所周知,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回顾地方发展史,以荣氏兄弟为代表的近代锡商,曾创造了民族工商业的奇迹,而无锡乡镇企业依靠农民创业“草根发力”,孕育了“四千四万”精神:“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创造了异军突起领跑全国的历史辉煌,并为当今民营企业一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无锡乡镇企业自东亭春雷造船厂发轫,萌芽诞生于1950年代,重新起步于1970年代,发展崛起于1980年代,转型提升于上世纪末期,融入了市场经济大潮。走进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和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的“四千四万”精神展示馆,无论是彩色雕塑还是历史文献资料,一幅幅农村工业化的画卷处处闪烁着“四千四万”精神。

▲1978年时东亭春雷船厂

  当年的原无锡县乡镇企业从其诞生之时起,就是原料与销售“两头在外”,以市场经济为主。既无世袭领地,也没有计划资源,缺技术、缺生产资料、缺市场门路,缺技术人才,一切需要从零起步,而且还有巨大的极左思潮所带来的政治压力,只能从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夹缝中求生存。正是创业发展之艰难险阻,决定了先吃螃蟹的无锡县乡企干部职工必须一遍又一遍满天下地找门路寻资源,一次又一次地冲破计划经济和极左思潮的桎梏,一回又一回地聚合各种力量向前行,突破瓶颈与难题发动进攻并战胜之!于是,无锡围绕社队工业(1984年后称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应运而生。

 “四千四万”的提法来源于无锡县1973年时的物资供销系统。当时,无锡农村工业化以贯彻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北方会议精神为契机,社队工业又重新起步。当时文革动乱,造成了城市工业的停工停产。人多地少的无锡农民想吃饭,非要动脑筋搞生产不可。无锡县委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方针,及时启用原来从事工业的领导干部、下放干部职工、回乡知识青年和能工巧匠,动员县直部门和各行各业千方百计扶持社队工业的发展。

  作为“粮草”先行官的县物资局,担当起采购计划外钢材、煤炭、机电设备等重任。1973年2月春节过后不久,县物资局召开供销后勤工作会议,分管财贸工作的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丁福文同志带县革会办事组秘书的曹柏楠同志一起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局长吴志勤同志主持,副局长孙耀根同志作工作报告。就是在这报告中他俩第一次听到了“四千四万”精神的提法。

▲1977年的甘露化工厂外墙经典标语“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曹柏楠回忆说:报告以大量事实说明当时做供销采购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他把一年中几十名供销员走南闯北,东奔西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称之为“跑遍千山万水”;把供销员每到一处,既要找负责人又要找经办人,一次不成就二次、三次连续找,人不在单位就到家里找,不在家里就守在门口、饿着肚子等着找,物资搞到了又得找掌握车、船运输工具的负责人,解决一个车皮不知要走多少次等艰难情景,称之为“走进千家万户”和“说尽千言万语”;把当时出差乘车难、食宿难,经常乘车无座位,吃饭饱一顿、饿一顿,住宿睡浴室甚至在车站码头打个盹,称之为“历尽千辛万苦”。他说正是发扬了这“四千四万”不畏艰难、不怕辛劳、不厌其烦的精神,才完成了县委交给我们的任务。我当时听了“四千四万”这个提法觉得很新鲜,对他们的工作也十分感动。(笔者注:标红处的表述据考证是无锡“四千四万”提法的最早版本)。

  会后第二天,曹柏楠向时任县革委会办事组组长魏家磊汇报了在县物资局会上听到的情况。魏家磊处事比较谨慎,考虑到当时处于特殊年代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主张把“四千四万”作为搞物资、办工厂的经验进行宣扬,因为稍一不慎就会被扣上“挖社会主义墙脚”、“搞投机倒把”等帽子。所以县委领导后来商定,“四千四万”这种艰苦创业精神在内部要发扬,但对外不宣扬,实行三个“不”:一不在报刊、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二不向来锡参观人员介绍,三不向来锡考察的各级领导主动汇报。所以,无锡县对“四千四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对外宣传,成为了无锡农村工业化早期的“草根秘密”。直到改革开放国家后才逐步传播,流行于苏南乃至江浙各地。

  历史资料显示“四千四万”的提法,“四千四万”精神首倡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无锡县。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无锡农村工业化先行先试的实践所决定的。首先提出那四句话的孙耀根同志到物资局工作前,在无锡县杨市当乡长,十分重视办好社队工业支持农业。据村干部蔡正兴回亿,孙耀根保险公司出身,懂得经营之道,深知农民办厂需要比国营厂难得多,因此早就说过要不怕千山万水,跑更多的路,要想尽各种办法,甘愿吃尽千辛万苦,乡里办的油石厂、金属丝网厂和变压器厂当时己崭露头角。特殊年代开始时,造反派召开万人批斗会,把他办社队企业当作发展资本主义的典型,并勒令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王敏生现场罢他的官。王敏生说杨市办厂符合毛主席“五七指示”,顶着压力就是不松口,孙则坚持没有错。他到了物资局照样尽心着力带领供销人员跑物资保供给。他的那段发自内心的话,是厚积薄发而来,真实反映了早期社队企业起家的精神秘诀。

▲1978年新华社所发宣传画

  就在那个时期,无锡县社队企业干部职工像县物资供销那样,依靠“四千四万”,依托与上海、无锡等城市工厂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灵活性,以其“小”(批量小)、“杂”(品种规格多)、“急”(生产或生活急需)、“非”(非定型设备)、“新”(新产品)、“缺”(缺门)六个方面弥补了国家计划产品之不足,打开了创业起步阶段的生存空间。

▲无锡县油库

  无锡县于197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超亿元的县,全县社队工业产值达10008万元,标志从第一个“种树者”到形成“一方树林”。1977年工业又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社会由此历史性的蜕变,率先迈向了工业社会。这是文革动乱结束后的第二年,无锡县农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成果,排除“左”的干扰,实现“借机发展”,揭开了浩瀚森林式的“乡镇企业王国”的面纱,这无疑是中国农村工业史上的“又一声春雷”。

  历史将记住敢为人先的草根创业者,也将铭记为创业者添薪撑腰鼓劲的当局领导者!

 

(未完待续)

返回